养育未来20年长期追踪最新报告:0-3岁农村儿童早期发展滞后率下降近50%
0-3岁农村儿童的认知滞后率显著下降,照养人的抑郁、焦虑风险明显降低,亲社会行为得分大幅提升……
以上结论来自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CEEE”)与浙江省湖畔魔豆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湖畔魔豆”)联合开展的《养育未来20年长期追踪研究项目》最新阶段性研究结论。
报告显示,“养育未来”儿童早期发展公益项目对0-3岁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对幼儿园及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语言和非认知能力均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早在2012年,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与其他高校调研团队对中西部地区5000名婴幼儿的调研显示,样本地区一半0-3岁儿童存在认知发展风险,52%的儿童存在语言等发展风险。
这与样本地区照养人在喂养行为、养育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风险相关。调研显示,这些地区的婴幼儿照养人普遍缺乏科学养育知识,样本地区仅13%的照养人用故事书给婴幼儿讲故事。
|图片来源:“养育未来”项目官方宣传片-视频截图
“养育未来”是湖畔魔豆从2017年起开展的儿童早期发展普惠公益项目,通过养育中心服务和入户家访服务,为家庭提供科学、有效的养育支持。项目旨在通过影响照养人的养育观念和行为,促进儿童认知、语言、运动、社会情感等能力均衡发展,最大程度地降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 0-3 岁婴幼儿发展滞后的风险。
项目雏形脱胎于2015年6月起,国家卫健委(原国家卫计委)与CEEE等团队在秦巴山区等地开展婴幼儿早期发展随机干预实验。2017年底,湖畔魔豆聚焦农村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问题,决定将该科研实验转化成解决社会问题的应用方案。
经过7年的探索和打磨,“养育未来”项目已经形成一套适合农村、可落地、宜推广的儿童早期发展解决方案,涵盖项目实施路径、组织建设、管理模式、服务模式、服务内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营支持体系等多个方面,真正实现了产研一体化。
截止2024年9月,项目已经在我国6省(区)9县(镇),建设7个县级民非组织成为项目运维的组织保障;培养出39干事和300养育师成为提供项目服务的专业保障;设立60个儿童友好环境的养育中心及服务点;为超过2万户家庭提供项目服务,支持2.18万余名家长提升养育能力,促进了超1.5万名儿童的早期发展。
2018年,几乎在启动“养育未来”项目的同时,湖畔魔豆思考一个问题,在0-3岁阶段被项目服务干预过的孩子和家长,在未来幼儿园、小学、中学等人生阶段会有什么不同呢?
于是,湖畔魔豆邀请并支持CEEE团队继续开展一项长达20年的长期追踪研究。
研究采用随机干预实验方法作为评估手段,计划历时20年,每3年追踪一轮,共进行6轮追踪。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第二阶段研究,覆盖了宁陕、汉中等120个村,涉及2700多名儿童,深入评估了0-3岁儿童从6月龄到9岁的成长轨迹,是全球同类项目中最大规模的研究。
湖畔魔豆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闻佳表示,开展该长期追踪研究,是希望用长达20年的数据积累,来论证“养育未来”项目(早期干预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闻佳强调:“如果我们想将这个项目推广至全国乃至全球,科学数据的验证是关键。这项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不仅展示了这些孩子们真实的变化,也为未来的全球儿童早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科研论证和实践经验。”
|湖畔魔豆受邀出席2024年亚太地区儿童早期发展会议(ARNEC)分享经验
阶段性研究成果
陕西省宁陕县是“养育未来”儿童早期发展普惠公益项目首个实现全县覆盖的项目县。研究使用中文版韦氏幼儿智力量表第四版(WPPSI-IV)评估样本儿童在幼儿园阶段的认知能力,包括言语理解、视觉空间、流通推理、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共同组成儿童的总智商。根据全国常模,五个方面和总智商的均值均为100,标准差为15,低于一个标准差被认为发育迟缓。
|”养育未来“追踪研究人员入户追踪调研现场图
最新发布的追踪研究表明,早期干预促进了儿童在幼儿园阶段的认知能力发展。
与秦巴地区百村项目控制组调查数据相比,宁陕县儿童总智商发育迟缓的比例(11%)低于秦巴地区控制组数据(19%)。在言语理解、视觉空间、流体推理、工作记忆及加工速度等认知领域的多个指标上表现更好,滞后风险大幅下降。
|"养育未来"20年长期追踪研究成果数据
总体而言,与没有接受干预的婴幼儿相比,项目前期对6-24月龄的婴幼儿进行亲子游戏活动干预,可以显著地促进人力资本不同阶段的的认知或者非认知能力(如亲社会行为、情绪控制和与同伴的交往能力)的发展。
追踪研究显示,早期干预在短期和中期内对孩子的认知、语言和非认知能力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干预了一年后对18-36月龄儿童的积极影响体现在的认知方面;干预了两年后,对30-48月龄儿童的认知和语言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干预期结束后,影响也在持续,早期的2年干预不仅对4-6岁时儿童的认知、语言、非认知能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且这种积极影响在儿童小学阶段也是存在的。
这些积极影响是如何产生的
研究发现,早期干预能改善家长的养育行为,比如增加家长养育时间的投入,如一起读书或者看绘本、讲故事、唱儿歌、户外游戏、用玩具玩游戏、给东西命名、数数或画画等科学养育行为的投入,在干预结束后家长可能已经养成了阅读,唱儿歌,跟孩子友好互动的习惯,从而对小学阶段的儿童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养育未来"20年长期追踪研究成果数据
项目干预还显著降低了照养人的抑郁、焦虑和压力风险,而他们对孩子未来的教育期望也有了显著提升。这种心理上的改善有助于增强照养人的育儿信心,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但即便经过干预,总体来看,农村样本地区学前期和小学初期阶段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发展仍然存在滞后风险,且情绪和行为问题相对严重,异常比例约为30%左右。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初期阶段,同伴交往问题都是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比例接近50%。约三分之一的儿童存在困难得分异常风险。
一定程度上说明儿童在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多动问题及同伴交往问题方面存在风险,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面支持和干预。
主要照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妈妈和奶奶作为主要照养人时,都出现了相对较高的抑郁风险。但相较于奶奶,妈妈作为主要照养人时,抑郁风险的概率相对较低。
具体来看,在孩子年龄小于2岁时,样本地区奶奶和妈妈作为主要照养人的抑郁比例分别为27.90%和18.70%。从孩子两岁起,这一差距开始显著增加,奶奶作为主要照养人的抑郁风险比例整体呈攀升趋势,至7-9岁阶段,差距最大,分别为43.93%和16.55%。
|图片来源:镇巴县“养育未来”项目渔渡镇养育中心开展集体活动现场图片
研究认为,养育中心服务与入户家访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以及政府、研究团队和公益机构的多方合作,是“养育未来”项目得以在中国农村地区成功推广的重要因素。而这一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使其具备了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潜力。
研究建议,儿童早期发展因其复杂性、专业性、持续性、阶段性等特征,需协同地方政府多个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基于农村低收入地区资源现状,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应鼓励多方参与,最大限度地整合地方政府、专家与社会资源,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和总结适宜农村地区特点、可持续、易推广、经济可行且有效的干预服务提供模式。
CEEE所长史耀疆介绍,与国际上其他著名的儿童早期干预项目——如美国佩里学前项目、牙买加项目等相比,20年长期追踪研究项目的规模和设计,都显得更加系统而全面。研究尝试画出在中国开展早期干预项目对人力资本不同阶段的投资回报曲线,可以为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图片来源:环江县“养育未来”项目开展故事会活动现场图片
·以上部分内容来源于财新网报道《中国研究:早期科学养育大幅降低农村儿童智商滞后风险》